八月,
河東地震,晉州尤為嚴重,上報死五千餘人。
一直在家休息的武懷玉,也被皇帝請到延英殿議事。
有人說此為不祥之兆。
武懷玉坐在殿上,聽着地震相關的報告,這次河東大地震發生在八月初一,地震中心在晉州,造成大量房屋毀壞,還壓死了五千多人。
初三,又發生了餘震。
在武懷玉看來,地震不過是正常的地理現象,但在古人眼中,地震那叫地龍翻身。按照君權神授、天人感應那一套,地龍翻身那就是蒼天警示,是天子失德,不作為、胡作為,老天才降下異象、災禍警示。
反正自漢代這套東西出來後,皇帝就經常得為許多大天災背鍋。
當然,更多的時候是宰相背鍋,甚至淪為朝堂鬥爭的一種工具了。
皇帝可以頒一道罪己詔,做個檢討認個錯,但皇帝還是照當的,而真正負責的得是宰相,一般總要推出一兩人來背鍋替罪,引咎辭職。
晉州這次大地震,
發生在太宗李世民即將下葬之際,
有心人想以此做文章。
武懷玉自回京後,主持三省事務總理政事堂,但實際上他幾乎沒怎麼管過事,偶爾上朝參拜,或是參加下廷議,
朝堂上這幾個月來,倒是長孫國舅跳的最歡,處處伸手。
而自褚遂良意外被踢出中樞後,這段時間朝堂鬥爭更凶。先是傳言長孫國舅跟堂舅高季輔不知道怎麼的就大吵了一通,然後分道揚了。
再是宰相崔仁師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又得罪了長孫國舅,傳聞是崔相在皇帝那又彈劾了褚遂良許多罪行,然後剛貶到高昌做長史的褚遂良,又被皇帝貶到安息州做了個州司馬。
爵位也再貶降為河南縣侯。
長孫國舅因此大怒,據說兩人也大吵了一頓。
幾天後,有御史彈劾崔仁師,說有人伏上訴,崔仁師卻隱瞞不報,還說他身為宰相,仍收受郡王李泰派人送的禮物,心懷不軌。
長孫無忌站出來要嚴懲崔仁師,
最後皇帝降旨,罷崔仁師宰相,奪爵,貶蜀地為簡州司馬。
但這個案子並沒結束,長孫無忌窮追不捨,又把宰相宇文節給牽連出來掀翻在地,黃門侍郎、同中書三品宇文節,罷相,奪去平昌縣公爵,貶為嶺南桂州司馬。
一時間,朝野震驚。
好多人不明白,崔仁師和宇文節不都是國舅的人嗎,他們都是關隴集團的啊,怎麼國舅卻把他們兩人趕出朝堂?
有人說因為這兩人改換門庭,轉投了太尉武懷玉,於是國舅震怒,清理門戶。
在一連三位宰相被罷免貶外後,
七月底,御史大夫崔義玄也被貶出京,貶為婺州刺史。
禮部尚書、同中書門三品許敬宗升為侍中兼檢校御史大夫。
中書侍郎來濟,加同中書門下三品,拜宰相。黃門侍郎李義府,加參預朝政,拜相。
貶了三位宰相後,新添了兩位宰相,中書侍郎來濟、黃門侍郎李義府。
貶的原來都是長孫國舅的人,新拜的都是武懷玉的人。
來濟和李義府也還有個身份,那就是原來東宮官屬,還是太子的同門師兄。
北平縣公、尚書左僕射張行成,也兼了個刑部尚書。
剛過去的那個七月,熱鬧非凡。
神仙打架。
再愚笨的人都看出來了,長孫國舅吃了大虧,武國師才是大贏家。
原來十二個宰相,國舅那邊佔了八個。
而現在十一個宰相,
武國師這邊已經有五個,而且御史大夫、刑部尚書、大理卿這三法司,也都是武國司這邊的人了。
若傳聞中高季輔真跟國舅鬧翻,那麼中書令兼吏部尚書的高相,也可能轉投了武相這邊。
還有個兵部尚書、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崔敦禮,他還是武相的兒女親家呢,說不定也會改換門庭。
這一下子,政事堂里,武黨就佔多數了。
還有人說,英國公李相,最近似乎也跟武相走的挺近。
殿上。
黃門侍郎、同中書門下三品韓瑗,站出來藉機發難,說晉州大地震,這是上天警示,朝廷用人不當。
明里暗裏就在指責武懷玉這個檢校中書令,並主持尚書、門下兩省事務的首相武懷玉尸位素餐,
回朝這麼久,結果根本不理政事,
韓瑗說武懷玉德不配位,還尸位素餐,老天都看不下去了。
武懷玉必須得為晉州大地震負責,他必須引咎辭職。
殿中火藥味很濃。
最近兩邊斗的很激烈,
雖然武懷玉連朝都不上,也不去政事堂執政事筆,但武黨和關隴派最近打出真火,
武黨這邊攻勢很猛,許敬宗、張行成,還有崔仁師、宇文節火力全力,再加上裴行儉、李義府、來濟、許圉師、郝處俊、上官儀等一干人,
國舅這邊可謂是兵敗如山倒,
不僅褚遂良折了,還反了崔仁師、宇文節,雖然長孫國舅最後把這兩叛徒給廢了,但自己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,或者說他是慘敗,因為那兩人本來是他這邊的宰相,
將兩人干廢,武懷玉又沒什麼損失。
相反,武懷玉那邊倒是順勢補上來兩個心腹為新宰相,甚至把三法司都給掌握了。
到了生死存亡關頭了。
他們也只能借着此次晉州大地震之機,試圖把武懷玉逼退,畢竟他現在頂着個主持三省的頭銜,卻又一直沒來做事。
武懷玉嘴角微微上揚。
他們急了。
他略微出手,長孫國舅就扛不住了。
崔仁師和宇文節搞的他們焦頭爛額,重挫了關隴集團,事後長孫國舅雖然收拾了這兩人,
但於武懷玉又有何損失呢,反而只會讓跟隨長孫國舅的一些人心寒心慌。
鬥爭嘛,
不就是拉攏、分化,各種利誘或者欺騙,再加上威脅,
崔仁師和宇文節成了炮灰,那也怪不得別人。起碼他們現在雖罷相貶外,但還沒牽連到家人,也還留了一線機會。
現在朝堂上,關隴派最核心的也就剩下長孫無忌、韓瑗、于志寧了,高季輔和崔敦禮,也已經有所動搖。
韓瑗想斬首。
武懷玉等他慷慨陳詞完,站了起來。
但他並沒有如韓瑗他們想像中的激烈反駁,
只是長嘆一聲,
「臣有負太宗皇帝臨終託付,也有負陛下的期望。」
「臣請辭!」
殿上安靜,
誰也沒料到,韓瑗一通攻擊,武懷玉還真就要當殿請辭。
皇帝李承乾不肯,武懷玉固辭。
三天後,
武懷玉的第三道辭表,皇帝終於同意了,
不過皇帝也僅同意武懷玉辭去檢校中書令、主持尚書、門下兩省事務的職事,仍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仍是政事堂宰相,只不過不再主持三省。
但武懷玉以舊疾復發為由,並不去政事堂處理政務。
以司徒、侍中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,主持尚書省、門下省二省政事。
看着好像長孫無忌扳回一局,取代了武懷玉為首輔。
可在朝堂上,
他的勢力卻大不如從前,甚至有時候他這個主持三省政事的元舅,還不如天天不上朝的武平章說話管用。
時間來到八月十八,
晉州大地震的善後安撫也差不多忙完了,朝廷派了使者前往慰問,免稅賦三年,地震壓死的人家各賜給絹綢三匹。
長安西一百餘里外,
醴泉縣,昭陵,
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靈柩,終於安葬於昭陵九山。
九山地處涇河之陰,渭河之陽,隔着關中平原,南與太白、終南諸峰遙相對峙,東西兩側,層巒起伏,亘及平原。
昭陵因山為陵,營建了十幾年,從首葬長孫皇后起,到如今太宗也安葬於此,這裏還已經安葬了許多王公貴族們。
武懷玉來送太宗皇帝最後一程,
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,
陵山周圍有龐大的建築群,還有宮人供養,官兵守衛,還設有專門的五品陵令管理,還有護陵將軍、郎將守衛。
皇帝陵前,
契何力、阿史那社爾等許多歸附的胡人貴族,紛紛跪請皇帝李承乾,請求讓他們殺自殉葬,
承乾看着那跪滿一地的胡將們,這些曾經四邊蠻夷酋長們,如今都是為大唐忠心耿耿流血戰鬥立功的大臣,
還與宗室聯姻,
這些人在朝中反而是對朝廷,對皇帝極忠心的一群臣子。
「先帝早有遺旨,不許你們殉葬,但你們的忠心,先帝早就明白。」
九山下,
司馬門內,列置了兩排石刻像,
這些石刻像下還有一塊碑,上面是石刻像的人物介紹,每一個都不簡單,
排第一個的,就是曾經東突厥大汗頡利可汗,這位曾經控弦四十萬的草原雄主,也只能化為石像,從此長久侍奉太宗皇帝了。
在他後面,都是被太宗皇帝征服的那些蠻夷君王,
突利可汗、薛延陀可汗、吐谷渾可汗、吐蕃可汗、西突厥可汗、高句麗王、百濟王、新羅王、林邑王、焉耆王、龜茲王、吐火羅可汗、可薩可汗、波斯國王、于闐王、龜茲王、奚王、契丹汗
總共三十六位國王君主的石像列於司馬門內兩側,
每人前一塊碑,既刻着他們的身份,也刻着大唐天可汗太宗皇帝是如何征服他們的,
遠處傳來一陣陣嚎叫聲,
武懷玉皺眉,
程咬金過來,
「是社爾、何力那些胡人,陛下不讓他們殉葬,他們就拿刀子在那劃臉,劃的鮮血直流的,」老程依然活蹦亂跳的,先前他想去西域波斯做呼羅珊大總管,想去會會舉旗鷹的大食人,
但皇帝沒同意,老程現在還是單于大都護兼豐州都督,仍還掛着左羽林大將軍銜,
隨着李靖、秦瓊等大批開國名將的逝去,老程倒也成了軍方望高權重的大佬了。
武懷玉去瞧了瞧熱鬧。
拿刀子劃臉的不僅是何力他們,而是得有幾百人,都是如今在朝中官爵在五品以上的突厥、粟特、奚、契丹、吐谷渾、党項、高句麗、、新羅、百濟等諸族歸附在朝為官的,
他們用蠻夷們的傳統,用刀劃破臉來表達對太宗皇帝的忠誠和思念。
今天過後,
大唐長安的這些蠻夷貴族們,都成疤臉了。
這忠心倒是很直接的體現在臉上,
今天以後,
蠻夷貴族們誰臉上沒疤,那就是不夠忠誠。
懷玉摸了摸自己的臉,幸好中原沒這麼習俗,要不他要是成幾朝元老,那不滿臉都是疤?
大疤臉長老?
葬禮結束,
回京。
一路上,大家都很肅靜。
武懷玉腦子裏也都是跟太宗這麼些年來的往事,歷歷在目。
太宗皇帝的豐功偉績,勿庸置疑。
絕對能跟秦皇漢武比肩了。
他留下的貞觀盛世,是如此的強盛繁華,
武懷玉甚至與有榮焉,這個歷史的貞觀盛世有他的一分功勞,太宗皇帝的貞觀多了兩年,但戶口卻幾乎翻了一倍,
更別說太宗終於完成心愿,滅掉高句麗,封禪泰山。
這個時空的貞觀,因為有他,變得更強盛。
他不僅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代,更輔助太宗皇帝更進一步,站到了更高的位置。
皇帝派人請武懷玉同車而還。
馬車上,李承乾希望武懷玉能夠以國師身份輔佐他,主持朝政。
可武懷玉卻搖頭拒絕了。
「有國舅和英公輔佐陛下,足以。」
「臣打算靜下心來,安心把資治通鑑補寫完我大唐太宗朝篇章,另外還要再撰寫一篇《太宗本紀》。」
資治通鑑是編年體,沒有皇帝本紀和大臣的傳記。
武懷玉打算給李世民寫一篇太宗本紀,為皇帝寫個人傳記,把他的豐功偉績寫下來,留傳後世。
「我支持老師來給先皇寫本紀,也支持老師的資治通鑑補寫到我大唐的高祖、太宗兩朝。」
「但這也並不會影響老師輔佐朝政。」
「請陛下給臣三五年時間,先專心完成這兩件事,輔政之事就交給國舅和英公吧。」
李承乾沒能勸說武懷玉。
回到長安後,
武懷玉還真就閉門謝客,專心的寫他的書了,他這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連三兩日一去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都不去了,
長孫國舅主持三省事務,
但長孫無忌總感覺被制肘,難以放開手腳施展。
政事堂諸相,已經有一多半的人不是他的人了,連李績都似有似無的在跟他保持距離。
長孫無忌找到皇帝,
「陛下,臣請求召褚遂良還朝,」
皇帝李承乾看着胖胖的舅父,心裏不滿,卻面無表情。
「褚遂良貶出京也不過兩月,」皇帝提醒舅父。
「陛下,褚遂良只是被家人牽連,並無大錯,如今也貶降處罰過了,總不能因為這點小事,就一棒子把先帝選中的顧命大臣給打死。」
長孫無忌堅持要召回褚遂良,
連位置都安排好了,吏部尚書。
中書令高季輔現在兼着吏部尚書一職,如此要職總不能一直兼着。
「阿舅,是否再等等?朝令夕改,豈是兒戲?」
「陛下,朝廷正是用人之際。」
承乾眯起眼睛,細細打量了長孫無忌許久,最後長呼一口氣,「既然司徒如此堅持,那就召褚遂良回朝,檢校吏部尚書。」
長孫無忌心滿意足離開,
皇帝看着那肥胖的身影,臉色越來越陰鬱。
相比起老師武懷玉,長孫無忌越來越讓他不滿了。
十月,
褚遂良回到長安,檢校吏部尚書,恢復到河南縣公爵,重又紫袍金魚出現在朝堂上。
這讓許多人有些看不懂。
早朝時,
皇帝下詔,
冊封妃子韓氏為皇后。
次日,又下詔追封已逝武良娣為皇后。
詔封長子陳王李象為雍州牧,
封次子李厥為梁王,三子李賢為代王。
這年秋冬,雍、絳、同等九災出現旱災、蝗災,齊、定等十六州水災。河東晉州等地數次地震。
好在貞觀以來,朝廷各地倉庫糧食儲備豐盈,各地州縣及時的調配糧食,開倉賑濟,
災區也並沒有因此出現饑荒,也沒有出現糧價暴漲的事。
京師長安,糧價也只是漲了一點點,大米每斗維持在十錢左右。
只是入冬之後,
一直無雪。
這讓不少人開始擔憂,
無雪,意味着明年可能更大的旱災和蝗災,尤其是今年不少地方出現蝗災,沒有雪,那蝗蟲卵不會凍死,明年會更加嚴重。
在西域,
武懷義率領的大唐聯軍,在呼羅珊跟大食軍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戰,這次唐軍仍然獲勝,不僅擊敗了十萬敵軍,而且連大食的呼羅珊總督都給當場俘獲,直接押送長安,獻俘太廟和昭陵,
大食派使團來長安請求休兵罷戰談和,締結和約。大食人開出的條件是願意把波斯的呼羅珊地區割讓給大唐,但大唐得同意波斯其餘土地都歸屬大食,且大唐以後不得再扶持波斯薩珊王室復國,也不得再保住波斯都護府的名頭。
這個條件大唐朝廷沒同意,因為現在武懷義的波斯都護府實際控制地盤,並不僅僅是呼羅珊地區,還有往南直抵大海的很大一片地區,
另外在呼羅珊以西,也還有不少地盤控制在唐軍手裏。
現在唐軍佔據主動和優勢,哪還能在談判上吃虧,唐軍願意休兵談和,但條件是以現在雙方實控線劃界,同時大食得向大唐皇帝稱臣進貢。
這個條件大食人也不能接受,於是談判僵持難以繼續,大食人不得不無功而返。
武懷玉在家也知曉這些事,但他沒管,大唐和大食在波斯現在還沒有哪方能打服對方,所以想和談也難達成一致,繼續打吧,總會有低頭求和的一方。
武懷玉還是比較相信唐軍的,畢竟現在各方面都佔優。
他倒是更關注另一邊的戰場,
在海東,
唐朝聯合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後,在高句麗舊地是設立了安東大都護府管轄,而百濟故地則設立了熊津都護府,下轄熊津、馬韓等五都督府,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。
在新羅,則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,下轄九都督州四百五十縣。
不過新羅設立的這個雞林州都督府,僅僅只是羈縻性質,大唐並沒有攻滅征服,仍是授封新羅女王擔任都督,各州刺史等,也是新羅女王自己任命,朝廷再授封。
當初,朝廷是聯合新羅這個屬國一起滅了高句麗和百濟,然後在高句麗和百濟,實行的是直接統治,將兩國許多貴族豪強遷移內地,然後從內地遷移了許多百姓過來,並在兩地駐軍統治。
而新羅卻完全不同,仍是保持着獨立。
本來,這幾年也相安無事,但新羅卻野心不小,他們向大唐提出說當年高句麗和百濟都侵佔了新羅許多土地,如今要求大唐把這些土地交還給新羅,新羅人甚至還多要了許多,有不少是新羅曾經趁機偷襲奪取的高句麗和百濟國的地盤,
現在他們也說是自己的。
這個要求,大唐沒理會,大唐滅了高句麗和百濟,奪取的土地,自然就是大唐的了。
新羅被拒後,並不甘心。
於是如今新羅人暗裏聯合東瀛,支持高句麗和百濟的一些遺留貴族豪強叛亂,希望能夠將唐軍勢力趕出朝鮮半島,然後新羅人統一半島,完成他們歷代國王的夢想。
現在半島上冒出了幾支打着高句麗復國、百濟復國旗號的叛亂勢力,但實際上背後就是新羅和東瀛。
不得不佩服新羅人的那股子狂妄與野心,
現在朝廷還沒多少人正視他們,武懷玉覺得他得先做好一些安排,不能讓新羅、東瀛給陰了,
首先還是百濟,這裏是最前線,得有幾個有本事的去鎮守。
他擬了個名單,劉仁軌劉仁願薛仁貴王方翼趙持滿席君買,有這幾人應當足夠了。
想了想,
他又在這名單後面補了一些名字,有好幾個姓武的,其中兩個是他兒子,還是幾個是武氏家族的子侄。
有機會,還得安排武氏年輕一代去歷練歷練。
還可以多從漠北、西域抽調一些突厥、鐵勒、粟特、奚契、等部落去朝鮮半島,反正那邊現在地盤還很多,
分一些給這些部落們耕牧漁獵,協助大唐駐防的士兵防守,也多少能出些力,他們也是外來者,跟三韓那些土著肯定不能站一邊。
先把新羅、東瀛人暗裏扶持的那些高句麗、百濟遺民叛亂分子收拾了,到時再把新羅給滅了。
本來他們老實聽話,還能保留的,但既然他們這般狂妄自認宇宙第一,那就沒留着必要了。